以往都是春節臨近時,白酒消費旺季才來臨,但今年元旦,白酒消費旺季提前到來,且出現次高端領頭的景象,高端白酒諸如飛天茅臺、五糧液1618等出現不同程度降價,但銷售額卻依然增長乏力。 12月27日,記者查訪了天貓、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,了解到,53度飛天茅臺的零售價僅1198元/瓶,低于去年的1300元/瓶,但總評論數卻只有“780+”;而茅臺今年新推的次高端醬香酒新品王茅酒(祥邦),699元/瓶,卻被搶購一空,目前為“預售”狀態,且距離首銷不足1個月,評論數量卻高達“2.5萬+”;同樣,五糧液1618售價為1119元/瓶左右,銷售量遠不如售價在799元/瓶的五糧液(君臨天下);水井坊、山西汾酒、洋河股份、舍得酒業等次高端白酒的銷量亦非常客觀。
在第二屆中國國際名酒文化節·國際名酒聯盟高層峰會上,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指出,中國白酒產量占全球烈性酒產量的比例近40%,但國際市場的份額卻不到8%。且隨著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不斷深入,中國白酒迎來了打開國際市場的黃金窗口,發展到了亟需和世界白酒產業深入交流的階段。
白酒是我國特有的酒種,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,在世界蒸餾酒中別具一格。我國白酒行業從改革初期的蓬勃發展,到“黃金十年”的昂揚向上和5年調整后的重新出發,不但從規模到效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并誕生了茅臺、五糧液、瀘州老窖、洋河等一批國內中流砥柱企業。 目前,白酒行業產能規模已進入千萬千升時代,銷售規模跨入五千億。具體來看,從2002年開始,白酒業迎來了發展的“黃金十年”,成為食品工業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。
從1952年到1989年,我國共舉辦了五屆全國評酒會,產生了重大影響力。其中,改革開放后舉辦了三屆,既是對技術經驗的總結,也是對技術標準的規范。分香型評選出的諸多名酒,也大多成為引領潮流的典范。 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屆酒評會是于1979年舉行的“第三屆全國酒評會”,這一屆大會首次按香型、生產工藝和糖化發酵劑進行評比。評比時,白酒根據香型、生產工藝和糖化發酵劑分別編組,共評出國家名白酒8種,包括茅臺酒、汾酒、五糧液、劍南春酒、古井貢酒、洋河大曲酒、董酒、瀘州老窖特曲。此外,本屆評酒會中,還增加了葡萄酒果露酒類、黃酒類、啤酒類產品評比,包括紹興加飯酒、煙臺紅葡萄酒、沙城白葡萄酒等產品獲得中國名酒稱號,而青島啤酒成為唯一入選中國名酒稱號的啤酒類產品。
尼爾森數據表明:消費者在商超渠道購買高端白酒(700元以上)的比重從2016年的19%增長至了2017年的24%。有業內人士表示,2018年,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中。 商超雖是白酒必不可少的渠道,但并未被寄予厚望,尤其是高端酒。業內普遍認為,商超只是樹立價格標桿的場所,更多的作用是展示高端酒的品牌形象。由于回報少,借款周期長,很多經銷商對其敬而遠之。而電商的沖擊,更是令商超的客流量急劇減少。而如今,高端酒在商超的銷售居然上升了!這是怎么回事呢?
名酒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品牌優勢,并受到消費者信任。因此有責任推動消費升級,以產品創新、品牌創新、服務創新推動產業升級。名酒企業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要做好三個價值領路人。 ? 首先,要做好消費者價值擔當,滿足消費者對品質、品牌、審美的要求。其次,要做好渠道價值擔當,以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保護渠道。最后,要做好行業價值擔當,承擔名酒企業天然的責任。 在時間傳承上,名酒企業要帶頭做好傳統工藝的堅守;在空間開拓上,名酒企業要致力于做好品類國際化的發展,推動中國白酒融入世界。
2018的雙十一注定是豐收的日子,借助天貓和京東等線上平臺,整個雙十一期間各大酒企斬獲頗豐,然而還沒等酒企們享受雙十一戰果,年終大考便悄然而至。臨近歲末,酒企們也開始使出渾身解數,開始對業績沖刺加碼,以便交出一份皆大歡喜的期末成績單。 ?經過整理后發現,今年的年終大沖刺,既有老套路,也有新手法,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。經過雙十一線上的狂歡,各大酒企下一步的市場策略又會如何調整?相比之下又有哪些異同之處?
白酒為世界七大蒸餾酒之一,生產和消費均以中國市場為主。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,一七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1,198萬千升,同比增6.86%,從過去七年產量數字看,行業維持低單位數增長。然而,全行業收入與利潤在對應區間內卻有較快增長,上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,654億元,同比增14%;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,028億元,同比增3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