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4日,中國酒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九次(擴大)會議在北京友誼賓館隆重召開,會上發布了2018年釀酒產業的相關數據。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18年1-12月,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5631.93萬千升,同比增長1.17%。其中飲料酒產量4985.30萬千升,同比增長0.90%;發酵酒精產量646.63萬千升,同比增長3.24%。
日前,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白酒行業數據顯示,中國白酒市場出現“增長式”下降,虧損企業增加近60家。業內人士認為,白酒行業分化加劇,部分白酒企業將面臨銷量滑坡,而能夠準確自我定位的企業將能覓得機會。
終止合作、梳理品牌、調整產品線……近幾日,名酒正是用與前兩年幾乎相同的姿勢和手段,把“OEM”“不聽話”“違約”的經銷商又原封不動地“揍”了一遍。顯然,在讓渡高質量發展的經銷商面前,清心寡欲才是件該做的事情。 在白酒行業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,茅臺市值不斷刷新紀錄,五糧液股價破百,似乎一切都在為白酒行業上演“都挺好”造勢,但事實真是如此? 如今的白酒渠道正在上演“冰火兩重天”的戲碼,一邊是如日中天的華致、1919、酒仙網等在新零售的賦能下為超越想象進一步雕琢;另一邊,悖離了行業發展大勢的經銷商的日子,卻一直在不停倒數。
白酒企業近期頻繁發布2018年度業績公報,尤其是一線白酒企業的年度總結,備受業界關注。截至目前,發布了完整公告的茅臺、五糧液,已掀起了一輪關于兩者“千億目標”的討論風潮。伴隨這一熱度的是行業內對處于第三第四位的洋河、瀘州老窖的關注。從兩者近年的表現來看,通過在營銷上“補課”成為了兩家企業的新態勢。
近年來,白酒國際化一直是行業熱詞之一,尤其是茅臺、五糧液、瀘州老窖等一線名酒紛紛加快出海步伐。 但在名酒企積極通過冠名海外體育賽事、開設海外銷售公司、借力中國傳統文化出海的同時,不少酒企人士坦言,白酒出海成效甚微。數據顯示,白酒產量占世界烈性酒產量的 38%,但白酒在國際市場的市場占有率不足 1%。 業界人士坦言,文化差異、行業標準不一、文化翻譯不到位等,都是白酒出海難的部分原因。
擠壓式增長之下,白酒行業寡頭格局正日益清晰。 3月27日晚,白酒雙雄之一的五糧液率先公布了2018年業績,收入增速進一步放大。記者統計發現,2018年,頭部領跑的“茅五洋”正在進一步拉大和后部企業的差距,白酒寡頭化正在提速。在業內看來,雖然區域白酒企業并不愿意就此掉隊,但對于大多數區域品牌來說,機會渺茫。
16家白酒公司15家業績飄紅,白酒業擠兌式增長、分化不可避免 近年來,白酒行業迎來了一波復蘇行情。2018年各上市酒企業績普遍飄紅,它們增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 第100屆全國糖酒會將于3月21日正式舉行。白酒上市公司去年的情況怎樣?華商報記者3月19日對相關公司進行了梳理發現,近年來,白酒行業迎來了一波復蘇行情。去年各上市酒企業績也普遍飄紅,它們增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